发错了,我重新发
推荐阅读:不是吧君子也防、你们修仙,我种田、我每月能刷新金手指、什么叫进攻型上单啊、穿成史莱姆,三年炼气,五年筑基、万相之王、柯南之我不是蛇精病、不败战神杨辰、重回1982小渔村、临安不夜侯、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 [45-46])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着。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有关三国故事的宋元话本、戏曲和轶事传闻的基础上,依据晋代陈寿所着的《三国志》以及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的注,所进行的艺术加工再创作。 [34]
《三国演义》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描述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期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流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该版本也成为诸多版本中水平最高、流传最广的版本。 [53]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一部人文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1]自问世以来,取材于它的各类文艺作品不胜枚举。该书的巨大影响力,以至于使艺术的真实盖过了历史的真实。 [35]
历史背景
西晋陈寿所着《三国志》是记载三国事迹的最早源头,但这是纪传体的史书,记事简略,粗陈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中唐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说,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可见这个时期三国故事已广泛流传于民间。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骄儿诗》中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说明至迟在晚唐时三国故事已妇孺皆知,宋代通过民间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为流行,并且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被大量地搬上舞台,院本和杂剧中有许多三国故事剧。据《录鬼簿》和《太和正音谱》记载,仅元剧中就有近三十种演述三国故事的作品。《辍耕录》中记载的金院本有《襄阳会》《大刘备》《骂吕布》《赤壁鏖兵》等。元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出现新安虞氏(一说建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是今存最早的,也是已知仅有的一部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该书是民间传说中三国故事的写定本,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两栏,上栏图相,下栏正文。全书以司马仲相断狱故事为人话,正话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结束于诸葛亮病逝。从平话的内容和结构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但整体描写粗枝大叶,文词鄙陋不通,故事情节离奇,多不符合正史记载,人名地名也多谬误,似乎还是未经文人润色的民间艺人作品。从上述的记载和残留的作品看,从晚唐到元末,在民间流行的三国故事愈来愈丰富,这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1]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有关三国故事的宋元话本、戏曲和轶事传闻的基础上,依据晋代陈寿所着的《三国志》以及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的注,所进行的艺术加工再创作。 [34]
《三国演义》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描述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期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流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该版本也成为诸多版本中水平最高、流传最广的版本。 [53]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一部人文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1]自问世以来,取材于它的各类文艺作品不胜枚举。该书的巨大影响力,以至于使艺术的真实盖过了历史的真实。 [35]
历史背景
西晋陈寿所着《三国志》是记载三国事迹的最早源头,但这是纪传体的史书,记事简略,粗陈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中唐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说,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可见这个时期三国故事已广泛流传于民间。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骄儿诗》中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说明至迟在晚唐时三国故事已妇孺皆知,宋代通过民间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为流行,并且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被大量地搬上舞台,院本和杂剧中有许多三国故事剧。据《录鬼簿》和《太和正音谱》记载,仅元剧中就有近三十种演述三国故事的作品。《辍耕录》中记载的金院本有《襄阳会》《大刘备》《骂吕布》《赤壁鏖兵》等。元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出现新安虞氏(一说建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是今存最早的,也是已知仅有的一部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该书是民间传说中三国故事的写定本,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两栏,上栏图相,下栏正文。全书以司马仲相断狱故事为人话,正话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结束于诸葛亮病逝。从平话的内容和结构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但整体描写粗枝大叶,文词鄙陋不通,故事情节离奇,多不符合正史记载,人名地名也多谬误,似乎还是未经文人润色的民间艺人作品。从上述的记载和残留的作品看,从晚唐到元末,在民间流行的三国故事愈来愈丰富,这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1]
本文网址:https://www.9xbd.com/xs/11/11587/652326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9xbd.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