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二十章 题眼
推荐阅读:宅男侵入動漫世界、不是吧君子也防、神农道君、道与天齐、秦时明月之政、怪异收容专家、穿成史莱姆,三年炼气,五年筑基、万相之王、天倾之后、逆天邪神、
李德裕是唐朝一位富有作为的宰相。
当然其揽权之事,也令他遭了不少后世的骂名。
但章越记得不止一次听到说蔡确似李德裕。
一次是黄好义告诉自己的,他的兄长黄好傔与蔡确是同乡发小兼同年,蔡确读书时穷得没钱时常去黄好谦那蹭饭。一日二人去吃饭,正好遇到一人看见蔡确就对他说,你长得像唐朝宰相李德裕。
此人又对一旁的黄好谦道:“他以后发达了会提携你的。”
还有次是在太学里蔡确与同窗出游,正好遇到一个道士。道士见了蔡确拦住对方言道,你长得也像李德裕。蔡确不止一次这么听说了笑问,那我也会作宰相么?
道士说会。
蔡确又问,也会像李德裕那样贬官到岭南老死在那么?
道士说也会。
蔡确即默然了。
反正蔡确似李德裕之名,在太学里传得很开。章越也觉得对方能力及行事的魄力,倒真有几分似李德裕那样的名臣风范。
再说到题目,天子举李德裕不是无的放矢。
宋朝将度支归三司使管,以分宰相之权。但相权与三司使之争由来已久。
如今大宋财政赤字是一个天大的问题,范镇,司马光都主张将度支归于宰相管理,以解决目前的财政问题。
故而官家有此而问。
章越深感若上面是国家面临问题,下面是真正的解决之道,从虚到实。
官家脸色有些苍白故而顿了顿,念了好长一段话觉得气力有些不支,当即命一旁的胡宿将策问念完。
胡宿对着诏书继续问道:“水旱蓄积之备?边陲守御之方?圜法有九府之名;乐语有五均之义。”
九府圜法是太公望所出,这是钱法。
后面每一条都是实政之事,当然也可以从务虚来答,也可从务实来答。
最后胡宿言至:“富人强国,尊君重朝。弭灾致祥,改薄从厚。此皆前世之急政,而当今之要务。子大夫三人悉意以陈,毋悼后害。”
御试的策问题目已是念毕。
章越,苏轼,苏辙三人都是行礼道:“臣知晓了。”
赵祯见胡宿念毕点点头,温和地笑道:“你们好生用心答之。”
说完赵祯即离殿歇息了。
御试与其他考试不同,当场考后考官当堂御卷,最后评出高下。即是一考完即出成绩。
至于韩琦,曾公亮,欧阳修等率领两府官员亦是面见官家后告退不表。
章越二苏于崇政殿内坐下。
这御试需举人写一篇三千字以上根据方才官家所问而答的策对。但这策对并不好写。
章越坐下后抬起头,但见胡宿,司马光等考官们皆立于左右。
进士科是解试考官是司马光,殿试考官是王安石。
而之前阁试是王安石,御试是司马光,反正哪里都离不开这一对好基友。
章越凝神于题目上,首先将策论上的题目于答卷上先抄录一遍,然后以‘臣谨对日’几个字开头答卷。
章越一边抄着题目一边于胸中酝酿,一旁的苏轼也是如此。至于苏辙则双手抱胸先一个字不抄,正坐在案前闭目构思文章。
但见苏轼抄完题目后,略一思索即提笔下了下去,章越见此心底一凛,苏轼真是文思敏捷,自己还丝毫没有眉目呢。
苏轼已经用那奇特握笔之姿,笔不加点地写下了自己策论。
“臣谨对曰,臣闻天下无事,则公卿之言轻于鸿毛,天下有事,则匹夫之言重于泰山,非智有所不能而明有所不察,缓急之势异也。”
“方其无事也,虽齐桓之深信其臣,管仲之深得其君,以握手丁宁之间,将死深悲之言,而不能去其区区之三竖。及其有事且急也,虽唐代宗之庸,程元振之用事,柳伉之贱且疏,而一言以入之,不终朝而去其腹心之疾。”
“夫言之于无事之世者,足以有所改为,而常患于不信。言之于有事之世者,易以见信,而常患于不及改为。”
苏轼的文章如水银泻地般,又有等海涵地负的大气,若是旁人见了定是要拍案叫绝的。
然而章越却仍将笔搁在一旁,构思题目。
首先要把握一个原则,赵祯在策问将自己批得一无是处,但身为臣子的绝不可如此批评天子。
领导开会先检讨说我有些地方作的不对,还请大家以后多指教。一旁的人站起身来道,是啊,领导你有一二三不对的地方,希望你以后多改正。
这样的员工恐怕就…
即便是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但方寸还是要把握好的。
章越想到这里已过了半个时辰,却见一旁苏辙也已是动笔了。
苏辙先抄录题目,然后写下臣谨对曰,臣不佞,陛下过听,策臣于庭,使得竭愚衷以奉大对……
……陛下策臣曰:“朕承祖宗之大统,先帝之休烈,深惟寡昧,未烛于理。”又曰:“志勤道远,治不加进,夙兴夜寐,于兹三纪。”此陛下忧惧之言也。”
“然臣以谓陛下未有忧惧之诚耳。往者宝元、庆历之间,西羌作难,陛下昼不安坐,夜不安席。当此之时,天下皆谓陛下忧惧小心如周文王。然而,自西方解兵,陛下弃置忧惧之心而不复思者,二十年矣……”
与兄长苏轼的制策不同,苏辙的制策令人看了是倒吸一口凉气。
不过这等犀利的辞锋倒也是令人浑身一震,看得后背湿出一身冷汗。
如今苏轼,苏辙开写后,章越仍未动笔,此番御试他倒真落在最后一个了。
章越不同于苏轼,苏辙,他构思起五百字的阁试可以轻巧作答,但三千字的御试,他要先想自己策问的题眼在哪。
在他看来古往今来最好的制科策对,即是董仲舒给汉武帝献上的天人三策。
这篇策问他反复读了好几次。
当时汉武帝也是如今日宋仁宗般诚恳求教,向董仲舒言,朕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
章越想到,咱大宋落到现在这个地步,是皇帝的问题么?
不是,退一步说来帝王将相并不是历史决定因素,更深一步是制度问题么?似近了一步。
然而制度更深一步,是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文化所决定。
君王的德与不德,官家又多纳了几个妃子,又建了几个宫殿,是儒家献策思路。
钱不够让皇帝自己多节约。兵不能打,让皇帝谨慎择将,官场吏治败坏,选一个贤人当宰相。
如此策论自也一等是论调,不可贸然否定。
比起片面地指责制度,不去探讨制度背后俗成的原因,容易纸上谈兵。
故而还是从最上位者德行来讨论,这是最不容易错的方法。
所以为何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能得到赞赏。
因为他的制策并非是应对权变之策,而是上总结历史教训,下能解决当前汉朝面临的问题。
但如今官家亲策,令章越走到如当初董仲舒一般的位置,他到底该说什么呢?
章越此刻已想清楚题眼,最后一个动笔。
臣谨对曰。
陛下于庭策问于臣,求直谏献策,此非臣之愚钝所能明也。臣寒窗十年,谨案史书古今循环之治乱,浮潜人事之代谢,探讨三代以降之制度,观天命之所归,民心早有背向所附。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何也?
……
章越于文中细谈之。
天道是什么?
天地不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说白了万事万物都要灭亡,从有序至无序,这就是熵增定律。
但人道,逆熵而行,说白了就是活下去,从无序至有序。无序是天性,不想工作,我想躺平,但有序是活下去,越是强大人,国家,文明,越是有序。
故而国家要想振作,就是无序至有序之道。
如何有序?首先就是在于‘庄’要强。
这里章越可以先回答官家所问‘汉孝文帝尚老子而天下富殖。汉孝武帝用儒术而海内虚耗。难道非治道有弊,而因治世不同?’。
为何汉文帝用黄老,天下安定?汉武帝用儒术,海内虚耗?
没有汉武帝,搞不好就要有汉徽宗了。
汉朝的匈奴与宋朝的西夏,辽国是一个意思?
汉朝防御匈奴尚用不了这么多兵马,这边和亲维持着,若是宋朝将防御西夏,辽国的边境上的重兵一撤,岁贡一停,那就亡国了。
所以为啥宋朝不学汉文帝?
就是因为治世不同,故而治道不同。
章越写到汉文帝用黄老,治国以宽,故民力得以修养,府库得以充实,汉武帝亦非纯用儒术,而取王霸之道,治国从严,虽海内虚耗,却制得匈奴南越。推其功,也在于文帝与民休息的宽大之策。
宋朝有高梁河之败,汉也有白登之围,但为何一个走向了强大,一个走向了衰败?
宋朝能不能学汉朝,先以宽与民休息,再以严全国暴兵办法,最后击败西夏辽国呢?
不行。
章越这篇策论的思路,还是在于‘强庄’之上。
好比玩股票,庄家只干两件事,吸筹,拉升股价。
吸筹,增加手中筹码,变为强庄,之后才能拉升股价。
这个结论对不对,且不说。
但这个是题眼,全篇文章围绕着这个题眼作文章,就不会有错。
https://www.9xbd.com。https://m.9xbd.com
当然其揽权之事,也令他遭了不少后世的骂名。
但章越记得不止一次听到说蔡确似李德裕。
一次是黄好义告诉自己的,他的兄长黄好傔与蔡确是同乡发小兼同年,蔡确读书时穷得没钱时常去黄好谦那蹭饭。一日二人去吃饭,正好遇到一人看见蔡确就对他说,你长得像唐朝宰相李德裕。
此人又对一旁的黄好谦道:“他以后发达了会提携你的。”
还有次是在太学里蔡确与同窗出游,正好遇到一个道士。道士见了蔡确拦住对方言道,你长得也像李德裕。蔡确不止一次这么听说了笑问,那我也会作宰相么?
道士说会。
蔡确又问,也会像李德裕那样贬官到岭南老死在那么?
道士说也会。
蔡确即默然了。
反正蔡确似李德裕之名,在太学里传得很开。章越也觉得对方能力及行事的魄力,倒真有几分似李德裕那样的名臣风范。
再说到题目,天子举李德裕不是无的放矢。
宋朝将度支归三司使管,以分宰相之权。但相权与三司使之争由来已久。
如今大宋财政赤字是一个天大的问题,范镇,司马光都主张将度支归于宰相管理,以解决目前的财政问题。
故而官家有此而问。
章越深感若上面是国家面临问题,下面是真正的解决之道,从虚到实。
官家脸色有些苍白故而顿了顿,念了好长一段话觉得气力有些不支,当即命一旁的胡宿将策问念完。
胡宿对着诏书继续问道:“水旱蓄积之备?边陲守御之方?圜法有九府之名;乐语有五均之义。”
九府圜法是太公望所出,这是钱法。
后面每一条都是实政之事,当然也可以从务虚来答,也可从务实来答。
最后胡宿言至:“富人强国,尊君重朝。弭灾致祥,改薄从厚。此皆前世之急政,而当今之要务。子大夫三人悉意以陈,毋悼后害。”
御试的策问题目已是念毕。
章越,苏轼,苏辙三人都是行礼道:“臣知晓了。”
赵祯见胡宿念毕点点头,温和地笑道:“你们好生用心答之。”
说完赵祯即离殿歇息了。
御试与其他考试不同,当场考后考官当堂御卷,最后评出高下。即是一考完即出成绩。
至于韩琦,曾公亮,欧阳修等率领两府官员亦是面见官家后告退不表。
章越二苏于崇政殿内坐下。
这御试需举人写一篇三千字以上根据方才官家所问而答的策对。但这策对并不好写。
章越坐下后抬起头,但见胡宿,司马光等考官们皆立于左右。
进士科是解试考官是司马光,殿试考官是王安石。
而之前阁试是王安石,御试是司马光,反正哪里都离不开这一对好基友。
章越凝神于题目上,首先将策论上的题目于答卷上先抄录一遍,然后以‘臣谨对日’几个字开头答卷。
章越一边抄着题目一边于胸中酝酿,一旁的苏轼也是如此。至于苏辙则双手抱胸先一个字不抄,正坐在案前闭目构思文章。
但见苏轼抄完题目后,略一思索即提笔下了下去,章越见此心底一凛,苏轼真是文思敏捷,自己还丝毫没有眉目呢。
苏轼已经用那奇特握笔之姿,笔不加点地写下了自己策论。
“臣谨对曰,臣闻天下无事,则公卿之言轻于鸿毛,天下有事,则匹夫之言重于泰山,非智有所不能而明有所不察,缓急之势异也。”
“方其无事也,虽齐桓之深信其臣,管仲之深得其君,以握手丁宁之间,将死深悲之言,而不能去其区区之三竖。及其有事且急也,虽唐代宗之庸,程元振之用事,柳伉之贱且疏,而一言以入之,不终朝而去其腹心之疾。”
“夫言之于无事之世者,足以有所改为,而常患于不信。言之于有事之世者,易以见信,而常患于不及改为。”
苏轼的文章如水银泻地般,又有等海涵地负的大气,若是旁人见了定是要拍案叫绝的。
然而章越却仍将笔搁在一旁,构思题目。
首先要把握一个原则,赵祯在策问将自己批得一无是处,但身为臣子的绝不可如此批评天子。
领导开会先检讨说我有些地方作的不对,还请大家以后多指教。一旁的人站起身来道,是啊,领导你有一二三不对的地方,希望你以后多改正。
这样的员工恐怕就…
即便是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但方寸还是要把握好的。
章越想到这里已过了半个时辰,却见一旁苏辙也已是动笔了。
苏辙先抄录题目,然后写下臣谨对曰,臣不佞,陛下过听,策臣于庭,使得竭愚衷以奉大对……
……陛下策臣曰:“朕承祖宗之大统,先帝之休烈,深惟寡昧,未烛于理。”又曰:“志勤道远,治不加进,夙兴夜寐,于兹三纪。”此陛下忧惧之言也。”
“然臣以谓陛下未有忧惧之诚耳。往者宝元、庆历之间,西羌作难,陛下昼不安坐,夜不安席。当此之时,天下皆谓陛下忧惧小心如周文王。然而,自西方解兵,陛下弃置忧惧之心而不复思者,二十年矣……”
与兄长苏轼的制策不同,苏辙的制策令人看了是倒吸一口凉气。
不过这等犀利的辞锋倒也是令人浑身一震,看得后背湿出一身冷汗。
如今苏轼,苏辙开写后,章越仍未动笔,此番御试他倒真落在最后一个了。
章越不同于苏轼,苏辙,他构思起五百字的阁试可以轻巧作答,但三千字的御试,他要先想自己策问的题眼在哪。
在他看来古往今来最好的制科策对,即是董仲舒给汉武帝献上的天人三策。
这篇策问他反复读了好几次。
当时汉武帝也是如今日宋仁宗般诚恳求教,向董仲舒言,朕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
章越想到,咱大宋落到现在这个地步,是皇帝的问题么?
不是,退一步说来帝王将相并不是历史决定因素,更深一步是制度问题么?似近了一步。
然而制度更深一步,是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文化所决定。
君王的德与不德,官家又多纳了几个妃子,又建了几个宫殿,是儒家献策思路。
钱不够让皇帝自己多节约。兵不能打,让皇帝谨慎择将,官场吏治败坏,选一个贤人当宰相。
如此策论自也一等是论调,不可贸然否定。
比起片面地指责制度,不去探讨制度背后俗成的原因,容易纸上谈兵。
故而还是从最上位者德行来讨论,这是最不容易错的方法。
所以为何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能得到赞赏。
因为他的制策并非是应对权变之策,而是上总结历史教训,下能解决当前汉朝面临的问题。
但如今官家亲策,令章越走到如当初董仲舒一般的位置,他到底该说什么呢?
章越此刻已想清楚题眼,最后一个动笔。
臣谨对曰。
陛下于庭策问于臣,求直谏献策,此非臣之愚钝所能明也。臣寒窗十年,谨案史书古今循环之治乱,浮潜人事之代谢,探讨三代以降之制度,观天命之所归,民心早有背向所附。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何也?
……
章越于文中细谈之。
天道是什么?
天地不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说白了万事万物都要灭亡,从有序至无序,这就是熵增定律。
但人道,逆熵而行,说白了就是活下去,从无序至有序。无序是天性,不想工作,我想躺平,但有序是活下去,越是强大人,国家,文明,越是有序。
故而国家要想振作,就是无序至有序之道。
如何有序?首先就是在于‘庄’要强。
这里章越可以先回答官家所问‘汉孝文帝尚老子而天下富殖。汉孝武帝用儒术而海内虚耗。难道非治道有弊,而因治世不同?’。
为何汉文帝用黄老,天下安定?汉武帝用儒术,海内虚耗?
没有汉武帝,搞不好就要有汉徽宗了。
汉朝的匈奴与宋朝的西夏,辽国是一个意思?
汉朝防御匈奴尚用不了这么多兵马,这边和亲维持着,若是宋朝将防御西夏,辽国的边境上的重兵一撤,岁贡一停,那就亡国了。
所以为啥宋朝不学汉文帝?
就是因为治世不同,故而治道不同。
章越写到汉文帝用黄老,治国以宽,故民力得以修养,府库得以充实,汉武帝亦非纯用儒术,而取王霸之道,治国从严,虽海内虚耗,却制得匈奴南越。推其功,也在于文帝与民休息的宽大之策。
宋朝有高梁河之败,汉也有白登之围,但为何一个走向了强大,一个走向了衰败?
宋朝能不能学汉朝,先以宽与民休息,再以严全国暴兵办法,最后击败西夏辽国呢?
不行。
章越这篇策论的思路,还是在于‘强庄’之上。
好比玩股票,庄家只干两件事,吸筹,拉升股价。
吸筹,增加手中筹码,变为强庄,之后才能拉升股价。
这个结论对不对,且不说。
但这个是题眼,全篇文章围绕着这个题眼作文章,就不会有错。
https://www.9xbd.com。https://m.9xbd.com
本文网址:https://www.9xbd.com/xs/15/15953/824472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9xbd.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