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脑子进水
推荐阅读:四合院里的读书人、我每周随机一个新职业、万相之王、人族镇守使、人道大圣、不是吧君子也防、宿命之环、临安不夜侯、神农道君、华娱之流量之战、
炮击应该是取得了巨大效果!
李平水师营的侦察快船在五月十一和十二连续两天的持续侦察中发现,张献忠的部队没有再恢复管家湖西北岸的造船行动,原本驻扎在湖岸边的所有人员也全部撤离到距岸边三里地之外。
甚至岸边部分没有被击毁的渔船也被弃之不管。
同时,张献忠那支靠近蕲河驻扎的军队也进行了相应调整,所有靠近河边三里之内的营盘全部被拆毁推平。
这些虽让李平一直紧绷的神经略放松了一些,但他的压力还是没有因此得到丝毫改变。
见招可以拆招,但更多看不见的招数以及张献忠的战略决心才是最可怕的。
李平仍在寝食难安。
然而就在这时,五月十三日从武昌城辗转绕了一个超大的圈而到的一位书生和一位老仆的拜访又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压力。
书生是武昌城内原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贺逢圣派来的,并带有贺逢圣的亲笔信,而老仆却是贺逢圣本人的常随,带有贺逢圣的信物。
这个份量与重视估计也就比亲临差一点了。
来人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李平能率军西上武昌去守城。
这让李平十分棘手!
李平很清楚如果再拒绝,自己在明朝官场中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形象很可能会付之东流。
贺逢圣,他得罪不起,也不能不给面子。
但他又不可能有别的选择,他的脑子毕竟还没进水!
之前,武昌城内的监军参政王扬基已经代表官方转派小吏来递过话了。
王扬基没敢大张旗鼓,又舍不下脸面,还设置了许多条条框框。
估计是当初被左良玉搞怕了,同时也还有些在乎自己的羽毛。
不过这也给了兴国州官吏们反抗的机会,他们几乎公的私的大的小的齐上阵一起私下怂恿李平坚决拒绝,并表示愿意进一步加大支持和配合的力度。
虽然兴国州属于武昌府,但在生死面前,兴国州的官吏们却一点都不糊涂。
就是许文岐也始终保持着沉默,并装出完全不知情的样子。
既然王扬基走的不是光明正大的途道,又没有书信行文留据,派的还不是官而是吏,李平也就自然跟着装起了糊涂。
但贺逢圣毕竟不一样!
这是一个让左良玉都不得不给面子的人物,其影响力更是那种可直达朝堂,甚至直达圣听的人。
这么个人物现在屈尊派人来求李平,派来的人还一个是武昌城中的青年名士,一个是他本人的老仆,还既有信又有信物,信中的语气更是十分诚恳,可见武昌城内现在是个什么鬼状况。
兴国州的官吏们这次也全哑了火,所有人都不得不装聋作哑起来,这种情况下再反对那性质可就不一样了,而且他们也对武昌城目前的状况有些不知如何吐槽。
李平对武昌城现在情况也很无语。
当你真的站在历史中时,你才会发现历史就是什么稀奇古怪事都会有,千万不要用常理来推断什么!
李自成的退兵和让出汉阳让武昌城侥幸逃过一劫,但张献忠在三月底攻克黄州府城后,武昌城也又再次风声鹤唳起来。
而四月六日张献忠克麻城更再一次把武昌城顶到了战争的边缘。
这个时候,就是城内的绝大部分人也推论张献忠可能会下一步进攻武昌。
但城内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
我们的楚王朱华奎还是一如既往的神,与其73岁的年龄、63年的楚王生涯以及曾经成功摆平真伪楚王案这种要命的经历几乎完全不符。
用老来昏庸来形容再贴切不过。
楚王大概是明朝最有钱的两个藩王之一(另一个是万历皇帝的宝贝儿子,崇祯皇帝的叔叔福王朱常洵),经过百年的土地兼并,楚王府此时每年仅田租收入一项,就有白银两万多两。
这还没有算上众多的店铺垄断所带来的巨额财富。
武昌城由于基本上被左良玉抢空了,官府基本就是没钱没粮,这个时候有钱有粮的楚王正常来说无论是为公还是为他自己都应该顶出来才对。
就像李自成围攻开封的时候,正是周王朱恭枵出资助军,开封连续二次都守的很成功。就是第三次如果不是洪水,也不见得会失。
但我们的楚王朱华奎大神就是当什么事都没发生,他还在觉得跟自己无关,而且谁劝也不听。
就是湖广布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的官员们全都一起来到楚王府并跪在楚王朱华奎面前,也没好使。
心急如焚的湖广官员们没办法又把贺逢圣推了出来,希望他能再次发挥奇迹作用。
但任由贺逢圣把嘴皮子都磨破了,楚王依然不为所动,就说自己没钱。
最后被逼急了,楚王朱华奎干脆拿出明太祖当年赏赐初代楚王朱桢的裹金交椅说自己非常穷,只有这把椅子能拿去卖钱来劳军(“此可佐军,他无有”)。
且不说这把椅子能卖出多少钱,这可是明太祖御赐之物,藩王用物,谁敢买卖啊!
见到楚王如此冷漠的态度,贺逢圣几乎是大哭着离开的楚王府。
更神奇的是,楚王朱华奎对于武昌城防之事丝毫不屑,却对女儿的婚事非常上心。
此时,楚府郡主朱凤德已经十五岁了,按照规定到了出嫁的年龄,虽然目前根本不是结婚的好时候,但楚王朱华奎却不在乎这些。
他给东林党首领高攀龙之子,湖广提学道高世泰下令,要其在民间为自己选取女婿。因为这个时候正好有上千名生员在武昌府参加乡试。
机不可失!
而高学道也很快就选中了年仅17岁的江夏生员王国梓。
这个王国梓不仅长得帅,有文化,而且他家里只有一个老母,家里还非常穷,没有复杂的社会关系,非常符合仪宾(明代对宗室亲王、郡王之婿的称谓)的条件。
楚王朱华奎非常满意。
结果,四月十日王国梓才坐轿子随高世泰进楚王府见楚王,四月十一日就和朱凤德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而婚礼的那一天,武昌城中上至湖广巡抚下至知府、知县都要跟在迎王国梓入楚王府的彩车后相送,啥正事也干不了。
然后还没完!
整个婚礼还要从四月十二日至十六日大庆五天。
直到婚礼完全结束后的十八号,楚王朱华奎终于肯出一点小钱来招募承天、德安的溃兵以及百姓青壮来组建“楚府兵”,以黄州人张其在为帅,交楚府长史徐学颜统领。
但这样一支仓促而建的部队战斗力可想而知。
而且这还不是楚王朱华奎心情好,而是真到火烧眉毛了。
因为就在前一天,张献忠的一支轻兵进抵汉阳,武昌官民大震。
武昌城内神的其实并不是只楚王朱华奎一个人,整个武昌城的官绅富贵们实际上都很神。
武昌城因其独特的地理特点,其北面和东面是长江,但南面和西面却到处是湖泊河流,尤其是大湖众多并还都能跟长江用各种途径相连。
就是其水域面积已大大减少的今天,这块靠着长江拐弯处的东西和南北各长约一百里的大地上,水域也不比陆地少多少。
因此这些水域里几乎就是一个天然的藏东西好地方。
武昌的官绅富贵们因此很多都以舟船装载大量财富和粮食不时游弋于河池湖汊之中来躲藏,这几乎是个公开的秘密,并且据说至少在千艘以上。
也正是因此,很多官绅富贵们躲过了左良玉占据武昌时的搜刮,并在左良玉走后仍保有大量钱财和粮食。
但他们同样也一毛没拔,全都在装穷。
所以,也别光说楚王朱华奎。
楚王朱华奎的吝啬和不正常,没准儿也是被这帮子官员们给气的。
楚王朱华奎很清楚城内有钱有粮的不止他一个,很多人在江湖河流中载舟藏钱粮的事也不可能逃得过他的法眼。
但官员们不去找官绅富户们筹粮筹饷,偏偏只找他一个藩王,就打他一个大户,并且直到张献忠打到眼皮子底下还是只想着靠他,你说他会怎么想?
当然,这也并不能因此否定楚王朱华奎的昏庸。毕竟城破了,最先玩完的是他楚王。
武昌城官绅富贵们集体的脑子进水是一件很令人费解的事,和兴国州的举州支持李平完全形成了鲜明对比。
李平对此也只能哭笑不得。
然而还有更神的!
张献忠轻兵进汉阳,武昌城内人心自然慌乱。
这时候武昌的官员将校们讨论守卫策略,主流的观点是撤掉长江上的守军,集中力量守城。
只有一位叫崔文荣的参将提出不同的观点:“守城不如守江,守江不如守汉。磨盘、煤炭诸洲,浅不过马腹,纵之飞渡,而婴城坐困,非策也。”
这也是当初令李自成放弃渡江的成功做法。
但崔文荣的观点居然没有被采纳。
而崔文荣也够狠,他自己带着一批勇士渡江到汉阳,与张献忠的部队厮杀,斩杀六百余级,但毕竟人单力薄,最后还是不得不退回武昌。
所以武昌目前也不是没狠人!
但不管如何,极其空虚并几乎无兵可守的汉阳县二十日城陷,武昌城彻底变成了前线。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慌乱中的新婚郡主朱凤德竟然因怕城破被辱自杀了,这离她结婚才刚刚九天。而仪宾王国梓却跑出了王府并投靠到嘉鱼县他表兄处避难。
不过李自成渡江没成,张献忠在武昌守军从江上尽撤之后也没有从汉阳渡江,甚至其占据汉阳的始终是一支轻兵。
这让武昌城又一时间放下心来,以为张献忠也会止军于长江。
但张献忠李如靖部从团风渡江并攻陷武昌县打破了武昌官民的幻想,并使武昌城的安危更加恶化,毕竟这从态势上造成了对武昌城的东西夹击之势。
贺逢圣也因此彻底急了,不仅再次走上前台,还放下了一切身段。
他这回是真把所有的脸面都掏出来了,任何有可能的努力都不愿意放弃。
但李平却只能打太极。
李平的兵力不足,选择去武昌冒险将意味着必须放弃对兴国州和蕲州的协防,这实在对不起全力支持他的兴国州官民,也等于许文岐白救了。
而且,武昌城缺的根本不是将,也不是兵,而是全城上下同仇敌忾和不计个人得失的决心。
武昌县城破后,李平在大冶县和源湖迅速建立了防线,崔文荣也再次站出来并马上屯军于城西外洪山上的洪山寺(今宝通禅寺)以扼守武昌城,这个人的能力和对战争的敏感性并不差。
尤其崔文荣还本就是一个参将,军职比李平都高。
可崔文荣都不好使,李平一个外将游击去了又能有什么用。
而且拉他过去,就是贺逢圣有意,李平也决无可能跳过那么多规矩和传统掌握整个武昌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最多也就是壮壮武昌的守卫实力。
然后他的上官和队友还大部分都是脑残。
这和找死有什么区别?
李平脑子没进水,因而他再感到棘手,也只能对贺逢圣的请援除了打太极还是打太极。
注释:
王国梓一直活到了七十三岁,并着有《一梦缘》来详细记载他和朱凤德的故事。
但《一梦缘》中的历史节点和一些人物姓名与史实有较大出入,有学者认为盖文人游戏之笔。但也有更多学者认为可信,因为此回忆写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回忆不清和记忆有误本就正常。
多几句题外话,王国梓逃出武昌几个月后返回了武昌安葬了郡主朱凤德,并随后娶了朱凤德的贴身宫女余月英为妻,生一子,乳名继主,并尊郡主为嫡母。
《一梦缘》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在于其详细记录了明代下公主一等的郡主成婚礼仪,弥补了《大明会典》、《明实录》无郡主婚礼仪注记载的不足。同时,文中还对郡主丧葬仪记载颇详。
李平水师营的侦察快船在五月十一和十二连续两天的持续侦察中发现,张献忠的部队没有再恢复管家湖西北岸的造船行动,原本驻扎在湖岸边的所有人员也全部撤离到距岸边三里地之外。
甚至岸边部分没有被击毁的渔船也被弃之不管。
同时,张献忠那支靠近蕲河驻扎的军队也进行了相应调整,所有靠近河边三里之内的营盘全部被拆毁推平。
这些虽让李平一直紧绷的神经略放松了一些,但他的压力还是没有因此得到丝毫改变。
见招可以拆招,但更多看不见的招数以及张献忠的战略决心才是最可怕的。
李平仍在寝食难安。
然而就在这时,五月十三日从武昌城辗转绕了一个超大的圈而到的一位书生和一位老仆的拜访又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压力。
书生是武昌城内原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贺逢圣派来的,并带有贺逢圣的亲笔信,而老仆却是贺逢圣本人的常随,带有贺逢圣的信物。
这个份量与重视估计也就比亲临差一点了。
来人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李平能率军西上武昌去守城。
这让李平十分棘手!
李平很清楚如果再拒绝,自己在明朝官场中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形象很可能会付之东流。
贺逢圣,他得罪不起,也不能不给面子。
但他又不可能有别的选择,他的脑子毕竟还没进水!
之前,武昌城内的监军参政王扬基已经代表官方转派小吏来递过话了。
王扬基没敢大张旗鼓,又舍不下脸面,还设置了许多条条框框。
估计是当初被左良玉搞怕了,同时也还有些在乎自己的羽毛。
不过这也给了兴国州官吏们反抗的机会,他们几乎公的私的大的小的齐上阵一起私下怂恿李平坚决拒绝,并表示愿意进一步加大支持和配合的力度。
虽然兴国州属于武昌府,但在生死面前,兴国州的官吏们却一点都不糊涂。
就是许文岐也始终保持着沉默,并装出完全不知情的样子。
既然王扬基走的不是光明正大的途道,又没有书信行文留据,派的还不是官而是吏,李平也就自然跟着装起了糊涂。
但贺逢圣毕竟不一样!
这是一个让左良玉都不得不给面子的人物,其影响力更是那种可直达朝堂,甚至直达圣听的人。
这么个人物现在屈尊派人来求李平,派来的人还一个是武昌城中的青年名士,一个是他本人的老仆,还既有信又有信物,信中的语气更是十分诚恳,可见武昌城内现在是个什么鬼状况。
兴国州的官吏们这次也全哑了火,所有人都不得不装聋作哑起来,这种情况下再反对那性质可就不一样了,而且他们也对武昌城目前的状况有些不知如何吐槽。
李平对武昌城现在情况也很无语。
当你真的站在历史中时,你才会发现历史就是什么稀奇古怪事都会有,千万不要用常理来推断什么!
李自成的退兵和让出汉阳让武昌城侥幸逃过一劫,但张献忠在三月底攻克黄州府城后,武昌城也又再次风声鹤唳起来。
而四月六日张献忠克麻城更再一次把武昌城顶到了战争的边缘。
这个时候,就是城内的绝大部分人也推论张献忠可能会下一步进攻武昌。
但城内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
我们的楚王朱华奎还是一如既往的神,与其73岁的年龄、63年的楚王生涯以及曾经成功摆平真伪楚王案这种要命的经历几乎完全不符。
用老来昏庸来形容再贴切不过。
楚王大概是明朝最有钱的两个藩王之一(另一个是万历皇帝的宝贝儿子,崇祯皇帝的叔叔福王朱常洵),经过百年的土地兼并,楚王府此时每年仅田租收入一项,就有白银两万多两。
这还没有算上众多的店铺垄断所带来的巨额财富。
武昌城由于基本上被左良玉抢空了,官府基本就是没钱没粮,这个时候有钱有粮的楚王正常来说无论是为公还是为他自己都应该顶出来才对。
就像李自成围攻开封的时候,正是周王朱恭枵出资助军,开封连续二次都守的很成功。就是第三次如果不是洪水,也不见得会失。
但我们的楚王朱华奎大神就是当什么事都没发生,他还在觉得跟自己无关,而且谁劝也不听。
就是湖广布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的官员们全都一起来到楚王府并跪在楚王朱华奎面前,也没好使。
心急如焚的湖广官员们没办法又把贺逢圣推了出来,希望他能再次发挥奇迹作用。
但任由贺逢圣把嘴皮子都磨破了,楚王依然不为所动,就说自己没钱。
最后被逼急了,楚王朱华奎干脆拿出明太祖当年赏赐初代楚王朱桢的裹金交椅说自己非常穷,只有这把椅子能拿去卖钱来劳军(“此可佐军,他无有”)。
且不说这把椅子能卖出多少钱,这可是明太祖御赐之物,藩王用物,谁敢买卖啊!
见到楚王如此冷漠的态度,贺逢圣几乎是大哭着离开的楚王府。
更神奇的是,楚王朱华奎对于武昌城防之事丝毫不屑,却对女儿的婚事非常上心。
此时,楚府郡主朱凤德已经十五岁了,按照规定到了出嫁的年龄,虽然目前根本不是结婚的好时候,但楚王朱华奎却不在乎这些。
他给东林党首领高攀龙之子,湖广提学道高世泰下令,要其在民间为自己选取女婿。因为这个时候正好有上千名生员在武昌府参加乡试。
机不可失!
而高学道也很快就选中了年仅17岁的江夏生员王国梓。
这个王国梓不仅长得帅,有文化,而且他家里只有一个老母,家里还非常穷,没有复杂的社会关系,非常符合仪宾(明代对宗室亲王、郡王之婿的称谓)的条件。
楚王朱华奎非常满意。
结果,四月十日王国梓才坐轿子随高世泰进楚王府见楚王,四月十一日就和朱凤德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而婚礼的那一天,武昌城中上至湖广巡抚下至知府、知县都要跟在迎王国梓入楚王府的彩车后相送,啥正事也干不了。
然后还没完!
整个婚礼还要从四月十二日至十六日大庆五天。
直到婚礼完全结束后的十八号,楚王朱华奎终于肯出一点小钱来招募承天、德安的溃兵以及百姓青壮来组建“楚府兵”,以黄州人张其在为帅,交楚府长史徐学颜统领。
但这样一支仓促而建的部队战斗力可想而知。
而且这还不是楚王朱华奎心情好,而是真到火烧眉毛了。
因为就在前一天,张献忠的一支轻兵进抵汉阳,武昌官民大震。
武昌城内神的其实并不是只楚王朱华奎一个人,整个武昌城的官绅富贵们实际上都很神。
武昌城因其独特的地理特点,其北面和东面是长江,但南面和西面却到处是湖泊河流,尤其是大湖众多并还都能跟长江用各种途径相连。
就是其水域面积已大大减少的今天,这块靠着长江拐弯处的东西和南北各长约一百里的大地上,水域也不比陆地少多少。
因此这些水域里几乎就是一个天然的藏东西好地方。
武昌的官绅富贵们因此很多都以舟船装载大量财富和粮食不时游弋于河池湖汊之中来躲藏,这几乎是个公开的秘密,并且据说至少在千艘以上。
也正是因此,很多官绅富贵们躲过了左良玉占据武昌时的搜刮,并在左良玉走后仍保有大量钱财和粮食。
但他们同样也一毛没拔,全都在装穷。
所以,也别光说楚王朱华奎。
楚王朱华奎的吝啬和不正常,没准儿也是被这帮子官员们给气的。
楚王朱华奎很清楚城内有钱有粮的不止他一个,很多人在江湖河流中载舟藏钱粮的事也不可能逃得过他的法眼。
但官员们不去找官绅富户们筹粮筹饷,偏偏只找他一个藩王,就打他一个大户,并且直到张献忠打到眼皮子底下还是只想着靠他,你说他会怎么想?
当然,这也并不能因此否定楚王朱华奎的昏庸。毕竟城破了,最先玩完的是他楚王。
武昌城官绅富贵们集体的脑子进水是一件很令人费解的事,和兴国州的举州支持李平完全形成了鲜明对比。
李平对此也只能哭笑不得。
然而还有更神的!
张献忠轻兵进汉阳,武昌城内人心自然慌乱。
这时候武昌的官员将校们讨论守卫策略,主流的观点是撤掉长江上的守军,集中力量守城。
只有一位叫崔文荣的参将提出不同的观点:“守城不如守江,守江不如守汉。磨盘、煤炭诸洲,浅不过马腹,纵之飞渡,而婴城坐困,非策也。”
这也是当初令李自成放弃渡江的成功做法。
但崔文荣的观点居然没有被采纳。
而崔文荣也够狠,他自己带着一批勇士渡江到汉阳,与张献忠的部队厮杀,斩杀六百余级,但毕竟人单力薄,最后还是不得不退回武昌。
所以武昌目前也不是没狠人!
但不管如何,极其空虚并几乎无兵可守的汉阳县二十日城陷,武昌城彻底变成了前线。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慌乱中的新婚郡主朱凤德竟然因怕城破被辱自杀了,这离她结婚才刚刚九天。而仪宾王国梓却跑出了王府并投靠到嘉鱼县他表兄处避难。
不过李自成渡江没成,张献忠在武昌守军从江上尽撤之后也没有从汉阳渡江,甚至其占据汉阳的始终是一支轻兵。
这让武昌城又一时间放下心来,以为张献忠也会止军于长江。
但张献忠李如靖部从团风渡江并攻陷武昌县打破了武昌官民的幻想,并使武昌城的安危更加恶化,毕竟这从态势上造成了对武昌城的东西夹击之势。
贺逢圣也因此彻底急了,不仅再次走上前台,还放下了一切身段。
他这回是真把所有的脸面都掏出来了,任何有可能的努力都不愿意放弃。
但李平却只能打太极。
李平的兵力不足,选择去武昌冒险将意味着必须放弃对兴国州和蕲州的协防,这实在对不起全力支持他的兴国州官民,也等于许文岐白救了。
而且,武昌城缺的根本不是将,也不是兵,而是全城上下同仇敌忾和不计个人得失的决心。
武昌县城破后,李平在大冶县和源湖迅速建立了防线,崔文荣也再次站出来并马上屯军于城西外洪山上的洪山寺(今宝通禅寺)以扼守武昌城,这个人的能力和对战争的敏感性并不差。
尤其崔文荣还本就是一个参将,军职比李平都高。
可崔文荣都不好使,李平一个外将游击去了又能有什么用。
而且拉他过去,就是贺逢圣有意,李平也决无可能跳过那么多规矩和传统掌握整个武昌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最多也就是壮壮武昌的守卫实力。
然后他的上官和队友还大部分都是脑残。
这和找死有什么区别?
李平脑子没进水,因而他再感到棘手,也只能对贺逢圣的请援除了打太极还是打太极。
注释:
王国梓一直活到了七十三岁,并着有《一梦缘》来详细记载他和朱凤德的故事。
但《一梦缘》中的历史节点和一些人物姓名与史实有较大出入,有学者认为盖文人游戏之笔。但也有更多学者认为可信,因为此回忆写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回忆不清和记忆有误本就正常。
多几句题外话,王国梓逃出武昌几个月后返回了武昌安葬了郡主朱凤德,并随后娶了朱凤德的贴身宫女余月英为妻,生一子,乳名继主,并尊郡主为嫡母。
《一梦缘》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在于其详细记录了明代下公主一等的郡主成婚礼仪,弥补了《大明会典》、《明实录》无郡主婚礼仪注记载的不足。同时,文中还对郡主丧葬仪记载颇详。
本文网址:https://www.9xbd.com/xs/8/8176/528023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9xbd.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